……疾雷闻百里;江水逆流,海水上潮;山出内云,日夜不止。衍溢漂疾,波涌而涛起。其始起也,洪林林焉,若白鹭之下翔。其少进也,浩浩溰溰,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。其波涌而云乱,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。其旁作而奔起也,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。六驾蛟龙,附从太白。纯驰浩霓,前后骆驿。颙颙卬卬,椐椐强强,莘莘将将。壁垒重坚,沓杂似军行。……
(汉)枚乘《七发》:“……然闻于师曰,似神而非者三:疾雷闻百里;江水逆流,海水上潮;山出内云,日夜不止。衍溢漂疾,波涌而涛起。其始起也,洪林林焉,若白鹭之下翔。其少进也,浩浩溰溰,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。其波涌而云乱,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。其旁作而奔起也,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。六驾蛟龙,附从太白。纯驰浩霓,前后骆驿。颙颙卬卬,椐椐强强,莘莘将将。壁垒重坚,沓杂似军行。”出内:吞吐,内同“纳”;衍:平;溢:满;浩浩溰溰:水大而白茫茫;张:支开;帷盖:车上的篷幕;云乱:象云般纷纷扰扰;腾装:束装前进;太白:河神;浩霓:白色的虹;骆驿同“络绎”;颙颙:形容涛高浪急;莘莘将将:形容波涛相激的情状;沓杂:众多貌。
涛有三点似神非神:雷声轰隆传达百里是其一;江水倒流,海水上潮是其二;山中云气吞吐,日夜不息是其三。初时江水平满而流得极快,然后波涌涛起。开始的时候,水淋淋而下,象许多白鹭在降落。再进一步,就滚滚翻翻,象自车白马,张着白的帷盖。当浪头象云堆似的,纷纷扰扰,犹如三军奋起。当两旁的奔流忽然涌起,飘飘地,就如将领乘着轻车在统御军队。驾车的是六条蛟龙,跟着太自帅旗。忽而但见白色的虹霓在奔驰,前后相连不断。高高低低,前前后后,挨挨挤挤。又见壁垒重重,人多马众有如军队。……这是《七发》中最后一段关于海潮的描写,作家驰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文字,运用了许多其他事物来比况,如白鹭下翔、皓霓奔驰、轻车勒兵、三军腾装等等形象,层层不穷,叠荡起伏,笔法奇特。使得本文也象那江涛一样,汇为怪异雄观,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。
黄河万里动风色,白波九道流雪山。
(唐)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。
这里以“白波”、“雪山”,暗喻大风将江流激起巨大的波浪。
金阙前开二峰长,银河倒挂三石梁。
(唐)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。金阙:庐山的金阙岩,又名“石门”。“三石梁”,王琦注说:“今三叠泉在九叠屏之左,水势三折而下,如银河之挂石梁,与太白诗句正相吻合。”
这里以“银河”喻庐山之北的石门水从高三折而下的雄伟气势。
岑参兄弟皆好奇,携我远来游渼陂。天地黤惨忽异色,波涛万顷堆琉璃。……此时骊龙亦吐珠,冯夷击鼓群龙趋。湘妃汉女出歌舞,金支翠旗光有无。
(唐)杜甫《渼陂行》。
诗人运用博喻手法,把波涛比喻得有声有色;万顷的波涛象在江面堆满了琉璃;它发出的声响如水神为群龙混成而击鼓助威;它上下起伏,一前一后又象湘妃汉女在狂歌醉舞……
日夕三江望,灵潮万里回。霞津锦浪动,月浦练花开。湍似黄牛去,涛从白马来。
(唐)李峤《江》。
在晚霞的照射下,江涛似黄牛向前奔驰;月儿出来时,江浪又象白绢花开放,而浪涛便似自马飞驰。
黄河中流日影斜,水天一声无津涯。处处惊波喷流飞雪花。
(唐)卢仝《蜻蜓歌》。
雪花喻洁白的浪花。
风翻白浪花千片。
(唐)白居易《江楼晚眺,景物鲜奇,吟玩成篇,寄水部张籍员外》。
被风掀起的江浪,就象绽开一朵朵千片花瓣的银花。
浙江八月何如此?涛似连山喷雪来。
(唐)李白《横江词》六首之四。又《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》:“白波卷若雪。”
“涛似连山”喻涛之猛之高;“喷雪”喻浪的洁白如雪。
黄河怒浪连天来,大响谹谹如殷雷。龙伯驱风不敢上,百川喷雪高崔嵬。
(唐)温庭筠《公无渡河》。
“大响谹谹如殷雷”喻浪涛的声音;“百川喷雪高崔嵬”喻浪涛很大、很自。
涛翻三月雪,浪喷四时花。曳练驰千马,惊雷走万车。
(唐)白居易《和春深二十首》之十三。
以“三月雪”、“四时花”喻浪花;最末两句则形容浪涛的气势。
波翻白片鸥。
(唐)白居易《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》。
腾起的波浪,就象从水面跃起的一只只白色的海鸥。
一夜盆倾雨,前湫起毒龙。
(唐)张乔《华山》。
毒龙喻气势凶猛的山洪。
惊涛来似雪,一座凛生寒。
(唐)孟浩然《与颜钱搪登樟楼望潮作》:“百里闻雷震,鸣弦暂辍弹,府中连骑出,江上待潮观。照日秋云迥,浮天渤澥宽。惊涛来似雪,一座凛生寒。”
此诗以“雪花”喻潮头卷起的白浪尖。意即:潮头卷起的白浪尖,就象雪花那样。使满座观潮的人,凛然感到阵阵寒气袭来。
万里黄河翻,接瞬电烻出。
(唐)元稹《竟渡》。
以“电涎出”喻浪急船走如飞。
春风狂似虎,春浪白于鹅。
(唐)韩偓《信笔》。
妙喻!春风象虎啸似的疯狂,掀起的江浪比白鹅还要洁白。
江中春雨波浪肥。
(唐)韩偓《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因有是作》。
“肥”字用得何其神奇!只此一字,不知花去了诗人多少心血,瘦了几多的肉?
飞鸥撒浪三千里。
(唐)杨牧《入洞庭望岳阳》。
洞庭湖掀起的浪涛象飞鸥在半空起伏不定。
寒江浪起千堆雪。
(唐)孟郊《有所思》。参(宋)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”
卷起的浪花如千堆雪——何其壮观!
千里风清闻戛玉,几人东下忆奔雷。
(唐)吴融《汴上观》。
戛玉喻从远处听见的涛声;奔雷喻近处听见的涛声。
江涛迅激如相助,十二狞龙怒行雨。
(唐)李沈《巫山高》。
“十二狞龙怒行雨”喻江涛水柱互相碰击后所掀起的浪花。江中白浪如银屋。
(唐)李白《司马将军歌》。
以银屋喻江浪。意即:雪白的江浪,就象在江面上建起了一座座银制的楼房。
涛来势转雄,猎猎驾长风。……冲腾如决胜,回合以相攻。
(唐)宋昱《樟亭观涛》。
浪涛就象彼此发兵相攻,殊死搏斗似的。
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。须臾却入海门去,卷起沙堆似雪花。
(唐)刘禹锡《浪淘沙九首》之七。
巨大的浪涛猛烈地冲向山崖之后,又回过头来,把沙堆卷起,就象雪花在半空中撒下——何等气魄!
长虹斗落生跳波,轻舟南下如投梭,水师绝叫凫雁起,乱石一线争磋磨。有如兔走鹰隼落,骏马下注千丈坡,断弦离柱箭脱手,飞电过隙珠翻荷。
(宋)苏轼《百步洪》二首之一。(宋)洪迈《容斋三笔》卷六:“韩苏两公为文章,用譬喻处重复联贯,至有七八转者。韩公《送石洪序》云:‘论人高下,事后当成败,若决江河下流东注;若驷马驾轻重,就熟路,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;若烛照、数计而龟卜也。’……苏公《百步洪》诗云‘长虹斗落生跳波,轻舟南下如投梭,水师绝叫凫雁起,乱石一线争磋磨。有如兔走鹰隼落,骏马下注千丈坡,断弦离柱箭脱手,飞电过隙珠翻荷’。
诗人用博喻手法以多种形象来比喻轻舟在急流中飞速地冲下去。“兔走鹰隼落”,象鹰隼从空中飞速地俯冲下来抓捕逃跑的兔子;“骏马下注千丈坡”,如千里马由千丈的高坡冲骋下来;“断弦离柱箭脱手”,象迸裂的琴弦飞出去,似箭从手里飞出去;“飞电过隙珠翻荷”,如闪电由空隙中闪过,似露珠急速从荷叶上滚落。
大波一跳入天半,粉碎银山成雪片。
(宋)杨万里《池口移舟入江,再泊十里头潘家湾,阻风不止》。
巨大的波涛跃到半空之后就跌落下来,就好象一座银山倒塌而化成无数雪片撒开来。
危坐中流,堆起雪浪如山。
(宋)王琪《斗百花·江行》。
漫漫平沙走白虹,瑶台失手玉杯空。
(宋)陈师道《十七日观潮》:“漫漫平沙走白虹,瑶台失手玉杯空。晴天摇动清江底,晚日浮沉急浪中。”
此诗构思巧妙,比喻新奇。诗人以奔驰的白虹形象,比喻江潮所掀起的滔天巨浪;又以仙人失手倒泄的玉液琼浆,比喻汹涌澎湃的潮水,想象奇妙,雄浑雅健。
注海银成壑,浮空玉作堆。
(宋)熊蕃《登金山》。
以“银”喻洁白的水流,“玉作堆”喻洁白、巨大的波浪。
回波奔注,茫茫溅雨飞沙。霜凛剑戈,风生阵马,如闻万鼓齐挝。……雷驱电炽雄夸,似云垂鹏背,雪喷鲸牙。
(宋)赵鼎《望海潮·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》。
“霜凛剑戈”、“风生阵马”、“雷驱电炽”、“云垂鹏背”、“雪喷鲸牙”,喻气势森严、浩大的潮水。
银山堆里庐山对,舟子愁如醉。
(宋)向子諲《虞美人·明年过彭蠡,遇大风,行巨浪中。用前韵寄赵正之及洪州李相公,兼示开元栖隐二老》。
被风卷起的巨浪,就象由一堆堆银子堆起来的山,何其壮伟!
一线海门来,雪喷云开,昆山移玉下瑶台,卷地西风吹不断,直到蓬莱。
(宋)曾觌《浪淘沙·观潮作》。
以“雪喷云开,昆山移玉”喻海涛之洁白和气势。
潮头初自海门来,杳杳江天横一线,如练,疾驱千骑鼓声催。
(宋)曾觌《定风波·题续宅江楼》。
由海门掀起的浪潮,如一条白绢横在杳杳的江面上,它的气势就象被鼓声催促起的千匹骏马在风驰电掣。
东风起,东风起,海上百花摇。
(宋)陈与义《法驾导引》。
由风簸起的波浪,就象百花在海上摇动——多么新鲜的比喻!
忽觉天风吹海立,好似春霆初发。白马凌空,琼鳌驾水,……飞龙舞凤。
(宋)吴琚《酹江月》。
何其壮观、夺人魂魄的海涛!当狂风激起你的兴致之后,你首先就象春雷般发出巨响,随后如白马凌空,玉制的巨鳌在戏水,……又好象是飞龙舞凤!
江势鲸奔。
(宋)吴渊《念奴娇》。
以鲸奔喻江涛之猛。
雪浪摇空千顷白。
(宋)苏轼《归朝欢》。
雪浪喻洁白的江涛。
长江滚滚,东流去,激浪飞珠溅雪。
(宋)秦观《念奴娇·过小孤山》。
飞珠溅雪喻湍激而洁白的江浪。
谁将妙笔,写就素缣三百匹。天下应无,此是钱塘江上图。
(宋)仲殊《减字木兰花》。
钱塘江掀起的每个浪潮,象在半空铺开三百匹的白绢子似的。
千古东流,声卷地、云涛如屋。
(宋)范成大《满江红·清江风帆甚快,作此,与客剧饮歌之》。
如屋喻浩大的江涛。
波面走长鲸,卷怒涛来往,搅碎沧溟。
(宋)黄岩叟《望海潮》。
走长鲸喻怒涛。
须臾动地鼙鼓,截江组练驱山去,鏖战末收貔虎。……凭谁问,万里长鲸吞吐,人间儿戏千弩,……白马素车东去。
(宋)辛弃疾《摸鱼儿·观潮上叶丞相》。
“白马素车”喻掀天的浪涛。
一曲白云江月满,际天拖练夜潮来。
(宋)张先《望江南·与龙觏》。
拖练喻奔潮。
天外黑风吹海立。
(宋)苏轼《有美堂暴雨》。立:排空而立。
喻浪涛很高。
海上涛头一线来,楼前指顾雪成堆。从今潮上君须上,更看银山二十回。
(宋)苏轼《望海楼晚景五绝》之一。
以雪堆、银山喻海潮,格调不凡!
天水碧,染就一江秋色。鳌载雪山龙起蛰,快风吹海立。
(宋)周密《闻鹊喜·吴山观涛》。
“鳌载雪山龙起蛰”喻巨大的浪涛。
激石滩声如战鼓,翻天浪色似银山。
(宋)欧阳修《鹭鸶》:“激石滩声如战鼓,翻天浪色似银山。滩惊浪打风兼雨,独立亭亭意愈闲。”
以“银山”喻掀天的波浪。
磷磷石若铁林兵,翻激奔冲精甲白。
(宋)舒焕《和苏子瞻观百步洪原韵》。
磷磷的青石屹立在江边,就象兵士站在那儿,冲击在石上浅起的浪花,就象兵士身着洁白的铠甲。
银龙翻江截江入,万水争飞一江急。云雨风霆为先驱,潮头耸并青山立。
(清)郑板桥《观潮行》。
以“银龙”、“青山立”喻气势浩盛的浪头。
山似不许水脱逃,多生怪石阑波涛。水又怒石作阻挠,终朝冲突声呼号。左腾乖龙右起蛟,俨若格斗三军鏖。
(清)袁枚《滩水迅急篙工负舟而行余立石上相待》。
以“左腾乖龙右起蛟,俨若格斗三军鏖”,比喻汹涌的浪头彼此纠缠,互相冲击。
……那滔滔势漫天!雄威响若雷奔走,猛涌波如雪卷颠。千丈波高漫道路,万层涛激泛山岩。冷冷如漱玉,滚滚似鸣弦。触石沧沧喷碎玉,回湍渺渺漩涡圆。
(明)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。
“雷奔走”、“雪卷颠”喻气势汹涌的波浪。
声喧百雷霆,百舞千鹳鹤。
(清)何绍基:“山转滩正拗,滩吼风又作。风力胁滩起,百丈不可落。声喧百雷霆,百舞千鹳鹤。”
湍流的声音象百个巨雷在半空爆炸,激起的浪花如千万只白色的鹳鹤起舞。
须臾海门走匹练,白虹蜿蜿吐长线。渐看鳌背负山来,汹涌顿令天地变。龙吹笛,鼍击鼓,冯夷灭吴江上舞,万斛舳舻如败叶。
(清)邓旭《钱塘看潮》。
“疋练”、“白虹”、“鳌背负山”喻凶猛无比的波涛。
潮如阳鸟有朝暮,朝气羲鞭拦不住,暮气鲁戈挥不复;潮如百物有壮老,少壮春雷草怒芽,老后秋风弩穿缟。
(清)魏源《钱塘观潮行》。
海潮涨落好比太阳出没,有朝暮,它乘朝气东升,你手执羲鞭拦不住;它乘暮气西降你挥动鲁戈不返复;海潮涨落犹如百物生长有壮老:少壮时春雷震响芽苗怒吐似青草;衰老时秋风萧瑟强弩之末不穿缟。
惊涛直上海门西,欲卷青冥失会稽,银汉倒流乌鹊回,雪山飞壁凤凰低。强弩三千试水犀,霸气至今消不尽,素车白马驾虹霓。
(清)许承钦《钱塘江观潮》。
“雪山飞风凰低”、“素车白马驾虹霓”均喻汹涌的波涛。
江水是从导流的明渠里流下来的,涨了水,便喧闹而且嚣张,象一条愤怒的蛟龙。
徐迟《鱼的神话》。
以“愤怒的蛟龙”来喻喧闹而嚣张的浪涛,倒也形象生动。
月亮圆的时候,正涨大潮。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,滚滚滔滔,一浪高似一浪,撞到礁石上,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,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。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,坑坑坎坎的,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。
杨朔《雪浪花》。
江水,象无数尾金鱼在跳跃。
林青《大豆摇铃的时节》“太阳快落山了,远山变紫了,霞光却把江水染成桔红色。江水,象无数尾金鱼在跳跃。”
中午,……阳光在水面上跳跃,长江也变得热烈了;象一条金鳞巨蟒,翻滚着,呼啸着,奔腾流去。
方纪《高峡之秋》。
它象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,几万只野狼在嚎叫,又象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。
李准《黄河东流去》。
以咆哮的老虎、嚎叫的狼、正在呐喊厮杀的两军,比喻黄河的凶猛浪涛。
浪头张牙舞爪的呐喊着,跳跃着,一次又一次地撞得粉碎,犹似一排排开花的炮弹。
邓刚《龙兵过》。
虽说是顺风,海浪却异常汹涌;……那喧然大波真象有魔鬼在翻腾。
(英)拜伦《唐璜》。
以魔鬼在翻腾比喻海涛之汹涌。
水的怒吼!激流把岩岩磨损,
威里诺河从险峻的山上冲泻而出;
水的倾奔!闪电般的神迅,
一落千丈的瀑布震撼着无底的幽谷;
水的地狱!它们咆哮、作嘘嘘之声,
在无穷的折磨中沸腾;从这深处,
……水冒出剧痛的汗珠,
在深渊四壁的黑玉似的岩石边缭绕,
岩石以残酷而可怕的态度紧紧地在周围嵌着。
然后湿淋淋地喷涌到天空,
再化为不停的急雨下降;
天上是充满雨水的云块重重,
…………
那巨大的精灵,冲撞着山岩,
昏乱地在岩石之间来回跳纵,
岩石被他猛烈的脚步踩倒、踏碎,
豁然裂开了一个可怕的漏洞,
拜伦《恰尔德·哈洛尔德游记》。
……丘陵似的波浪喧嚣着,拍击着山坳,带着闪光和怒号往后退去,在远处呜咽着,啜泣着。
(俄)果戈理《可怕的复仇》。
被狂风卷起的怒浪奔腾山立,好象要把海水浇向光明的大熊星上,熄灭那照耀北极的永古不移的斗宿一样。
(英)莎士比亚《奥瑟罗》。
海上的狂风暴浪,象一头疯狂的巨熊一样咆哮。
(英)莎士比亚《驯悍记》。
海上好象布满了埋伏;不可见的号角在宣告了一场叫不出名字的战争;愤怒的气流的沉重打击,翻天覆地;风吹得可怕。
(法)雨果《海上劳工》。
“一场叫不出名字的战争”喻险恶的海涛。
海水被旋风吸起,正象龙卷风一般,暴风就是抽气机,雷电从空气中来,也从海水中来。
(法)雨果《海上劳工》。
以抽气机喻暴风把海水卷起而兴成可怕的海涛。
波浪滚来滚去,时聚时散。一个波涛推上来,另一个波涛退下去。……起伏不定的波浪,犬牙交错,似真非真,象深谷,象吊床,象时隐时现的马胸……丛林般的泡沫,象山景,象梦境,……
(法)雨果《笑面人》。
海在不久以前不过披了几片鱼鳞,现在却穿上了一张整皮。不再是什么鳄鱼,而是一条巨蟒。铅灰色的蟒,又脏又厚,打折子的地方显得很笨重。水泡象一个个脓泡似的,越长越圆,接着就破灭了。泡沫好象是癞疮。
(法)雨果《笑面人》。
作家运用博喻手法,以巨蟒、脓泡、癞疮等各种形象,分别比喻海涛、水泡、泡沫,显得非常具体生动。
海水好象沸腾了。水花和气泡合成了混浊的漩涡冒出水面,仿佛海底有许多巨人在交战。
(西)伊巴涅思《在海上》。
浪涛象庞大的黑山似地高涨起来。……船象天鹅似的,一忽儿投进洪涛里面,一忽儿又在高大的浪头上抬起头来。
《安徒生童话·海的女儿》。
海面激起的三角波浪,飞溅着白色浪花,好象无数只白兔在大平原跳跃着似的。
(日)小林多喜二《蟹工船》。
以无数只在大平原上跳跃着的白兔形象,比喻海面上飞溅的白色浪花,如此喻法,也可算是苑园里的一朵奇妙之花!